11月20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上海證券交易所、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的全國專精特新企業播種行動首站在山東濟南啟動。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代表,據介紹,播種行動將發揮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的平臺優勢和四級公共服務體系優勢推動一批“金種子”項目落地實施,加快山東優質中小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
山東有1400余萬戶中小微企業。近年來,山東在全國率先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機制,首創融鏈固鏈山東模式,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產業鏈建鏈延鏈的“主攻手”、供應鏈上循環融促的“配套專家”,目前全省有效期內創新型中小企業2.4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余家。不過,專精特新企業仍然是中小企業,且因其高成長性,往往要比一般的中小企業更多、更早遭遇人才、創新、產品推廣等發展難題。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聚焦細分領域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離不開完善全要素資源保障體系,打造全周期培育的服務支持體系。

“‘播種’針對中科院待轉化的8.8萬件發明專利,與地方產業創新需求進行匹配,挑選成果轉化概率更高、更適合當地土壤的產業項目落地實施,為成果轉化提供全生命周期政策資源的保障服務。”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翁啟文介紹,以種子期的專精特新企業為例,主要是匹配企業這一階段最為集中的攻關研發需求提供中試、檢測服務以及中試險、研發貸等金融服務,降低相關技術、資金門檻;而伴隨“金種子”逐步突破中試死亡線、進入營收與規模快速擴張階段,則重點轉向提供國別咨詢、預警信息、權益保護等一站式出海服務,幫助企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并通過資本投資等進一步實現治理水平規范化。
精準“選種”、精心“育苗”、精細“培優”,山東也在強化探索專精特新企業“全周期培育、全要素賦能”生態路徑,持續打通政策、技術、管理、服務資源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省工信廳廳長張海波介紹,明確培育重點,山東聚焦我省“6997”現代化工業體系建設方向,沿著43條重點產業鏈條實施優質中小企業挖潛強基行動,遴選識別一批承載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優質中小企業;“小升規”培育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個梯度培育庫實時監測、定期分析入庫企業的重點經營指標,實行“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政策支持上,山東將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納入年初全省十大行動、要素十大保障等政策文件重要內容,每年將為民營中小企業轉(續)貸1500億元以上,每年統籌60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實施升規納統分檔獎勵;同時,用好省級重點“小巨人”獎補資金,建設以技術支持、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融通等為主要功能的專精特新賦能體系。而針對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需求,2022年起,省工信廳啟動“揭榜掛帥”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行動,累計發布項目611項,柔性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207人;就在今年,依托省科創集團,以專家博士為主的技術經理人團隊對269家企業295項需求開展全程服務,涉及項目金額4.95億元,目前已推動近200個項目達成合作。
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山東與中科院已簽署七次合作協議,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近10年來41所中科院系研究所的500余項專利在山東各地市轉化落地,帶動150余家企業實現了鋰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等領域的技術改造與升級。“11月初中國科學院啟動科技成果轉化‘融合點’行動,同‘播種’行動一樣,都是通過科研院所、各類企業、中介機構、行業主管部門等的共同參與,‘焊’牢科技與產業的融合點,促進科技成果高效率轉移轉化。”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翟立新透露,本次活動,中科院發展規劃局與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聚焦專精特新企業技術需求,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個領域前期開展了深入對接,提供與山東產業發展高度相關的擬轉化專利4.4萬件,開放許可專利3200余件,推薦1500項擬轉化科技成果,并將有35家科研單位和6個領域精選的70多項成果進行現場路演。伴隨這樣一批優質科技“種子”落地,中小企業將有更多“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科技成果,新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將從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