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開年,江淮大地活力奔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截至今年1月,安徽省目前已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599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90家,居全國第8位;涌現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0家。
日前,本報多路記者通過實地走訪合肥、蕪湖、滁州、六安四個城市,抽取30余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作為樣本,并關注其背后企業家的聲音。從這30個樣本透視企業在面對挑戰時的應對策略,提煉專精特新企業家的智慧與擔當,以解鎖安徽專精特新的打開方式。
契合政策順應發展“趨勢化”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的工作總基調。在此背景下,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專精特新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進行產品試驗。
“政策的支持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CEO、總經理吳靜表示,“去年年初開始,隨著國家對‘雙碳’和‘兩新’政策的推進,恰好工業電機成為了不少企業在尋求節能技改與設備更新領域的最佳結合點和突破口,僅去年前三季度我們的訂單額同比增長就超過了30%。”。
“政策支持為我們節省了不少資金,讓我們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安徽燦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凌云介紹,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到稅收優惠,從人才引進到公共服務,政府的幫助不僅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也為公司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得益于政策的精準引導和資金支持,安徽省高迪循環經濟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了寶貴的資源扶持。董事會秘書兼研發技術中心總監劉玉亭舉例說,政府為高迪提供了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等支持,使得企業可以更加專注于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同時,省政府支持高迪搭建了“安徽省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創新平臺,提升了公司的研發能力和生產效率。
優化結構業務領域“聚焦化”
近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國內外市場的雙重挑戰,專精特新企業紛紛通過優化業務結構,聚焦核心領域,實現了業務的穩步增長。

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密儀器技術創新中心。
“傳統低附加值業務占比降至40%以內,創新業務占比超過60%,我們從傳統的集成業務轉向了高附加值的創新產品和服務。2024年,公司依然實現穩步增長。”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吳華峰說,在優化業務結構的同時,公司依然專注于為鋼鐵、水泥、石化等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提供智能感知裝備和解決方案,助力這些行業實現智慧生產、綠色制造,進而提升效率和競爭力。
一路摸爬滾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發展到如今年產值超過30億元的現代化電纜制造企業,新亞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萬慶有自己的“秘籍”:始終堅持以高端特種電纜制造為核心業務,瞄準國際市場技術發展趨勢,研發出一批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通過國產替代,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性價比,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作為建筑新材料行業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安徽墻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設計的生產線,通過業務結構的優化,成功轉戰低碳、綠色、環保建材行業。副總經理王圣磊介紹:“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幕墻材料和屋面材料領域,積極拓展內裝市場。”
研發創新保持競爭“硬核化”
“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靈魂”。也是此次走訪企業談到最多的一個關鍵詞,這類企業普遍注重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也紛紛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無論是生產基地建設,還是新設備與生產線的升級改造,安徽佑賽科技有限公司始終將技術研發奉為企業發展的根本。”公司執行總裁譚偉認為,在競爭激烈的儲能行業,若想脫穎而出,技術領先至關重要。憑借這一理念,企業年營收從最初的幾百萬元迅猛增長至數億元,入選全國畝均效益領跑者企業。

六安恒源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產品——智能型液壓抓臂式清污機。
“不斷研發、不斷改進,經過多次更新迭代,如今我們的第三代產品已實現無人值守智能化全自動作業,定位精度可達1毫米。”六安恒源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榮娜對自己的一款智能型液壓抓臂式清污機產品頗為自豪。該產品不僅是公司攜手合肥工業大學、蕪湖哈特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共同研制的,而且已被認定為安徽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以及水利部新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
安徽眾星電氣科技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傳統電氣企業,近年來投入到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中,通過與安徽工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深度合作,實現了“老樹發新芽”。總經理李權介紹,“我們成功研制出智能儲充機器人,為新能源汽車充電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為原有的‘車找樁’補充了‘樁找車’的全新服務模式。”
拓展市場布局實現“全球化”
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因此,專精特新企業憑借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持續的創新精神以及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積極尋求國內外市場的雙重突破。
悅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悅表示:“公司高度重視國內外市場的開拓,通過參加國際展會、加強與國際客戶的溝通合作等方式,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現在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產品等領域,并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蕪湖宏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其終端產品已經銷往北美、歐洲、拉丁美洲、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總裁郭旭看來:“憑借穩定且持續增長的銷售業績和市場份額,在國內外市場上廣受認可。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海外市場拓展力度,提升公司的國際知名度。”

安徽省高迪循環經濟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AAC蒸壓加氣智能制造車間。
安徽省高迪循環經濟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則通過技術創新,將工業固體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產品,成功實現了國內外市場的雙重拓展。董事會秘書兼研發技術中心總監劉玉亭介紹:“目前,我們的產品已經出口到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成為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循環經濟模式的重要力量。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海外市場拓展力度,提升國際競爭力。”
應用AI提質增效“時代化”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AI(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各行各業的面貌。多家專精特新企業將AI技術深度融入產品研發與業務發展中。
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是AI技術應用的佼佼者。公司副總經理郭興龍介紹道:“我們依托機器視覺大模型、類腦博弈優化決策等先進技術,在智慧能源與AI計算平臺兩大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應用,為更多行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酷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研發的自動駕駛系列清掃產品。
自動駕駛領域是AI技術應用的另一片“熱土”。酷哇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公司副總經理陳雅娟分享:“不斷優化自動駕駛算法和模型,通過AI技術的加持,我們推出了無駕駛艙的環衛機器人等創新產品,不僅提升了環衛作業的效率,更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開辟了新的賽道。”
而在芯片設計領域,安徽聆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則通過“軟硬結合”的方式,將AI算法與芯片設計緊密結合。公司研發部總經理周正友表示:“我們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算法,打造出了具有高效能與高集成度的芯片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等多個領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此外,在鑫鉑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耐世特凌云驅動系統(蕪湖)有限公司等多家專精特新企業中,AI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生產流程優化、產品質量控制、智能化改造等多個方面,在共同推動行業升級與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堅定信心 穩定增長“智慧化”
面對未來發展,企業家們堅定信心,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為企業的發展繪制了宏偉的藍圖。

安徽長飛先進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生產車間作業。
“拿得出手的核心技術才是我們立于競爭市場的根本。”安徽長飛先進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重國說,2025年將繼續加大對于科技研發的投入,同時也會更加注重企業自身人才的培養。
“我們將用五年時間打造完成年產規模達500萬臺的數字廚電產業集群。”在六安索伊電器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曙東的布局下,企業進一步完善全國乃至海外的售后服務網絡,著力提升產品服務響應速度和服務水平。
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CEO、總經理吳靜則展望道:“我們計劃在未來2—3年內啟動IPO,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更大規模的發展。同時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與更多國際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提升公司的國際知名度。”
“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中國市場的領跑者,更要走向全球!”這不僅是安徽燦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團隊對市場拓展的決心,也是更多企業家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根據省政府不久前公布的《安徽省制造業優質企業成長計劃》,我省首次提出按照“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和獨角獸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和產業鏈鏈主企業”成長路徑,健全制造業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力爭到2027年,年均新增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左右。
繼續堅持創新驅動、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拓展市場空間……在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上,更多的企業,正在踏上專精特新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