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這座毗鄰廣州和深圳的南部城市,近年來的增長速度,讓人驚嘆。
要知道,這座城市僅僅用了40多年,就成長為人口突破千萬、GDP突破萬億的“雙萬之城。
那么,“雙萬之城”之后,東莞將如何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近期東莞市的一系列行動,正在給出答案。
優化產業空間資源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對于制造業重鎮東莞而言尤為如此。如今,東莞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9,其中制造業占GDP比重達54%。
因為企業集聚,出口眾多,東莞更是有了“世界工廠”的美譽,所謂“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手機就有1件出自東莞。
當下,東莞共有21萬家工業企業,1.3萬多家規上企業,超9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扎實的制造業基礎,構筑起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
但目前東莞開發強度已接近“天花板”,增量資源“捉襟見肘”,且產業空間“肌理”零散低效,村鎮工業區“星羅棋布”,空間資源成為東莞進一步發展的限制因素。
事實上,早在2019年,東莞就啟動了以“拓空間”為主線的戰略部署,通過整備收儲、“工改工”拆除、存量盤活、提容等多種方式拓展了一大批土地空間,承載了一大批重大優質項目。
如今,東莞繼續一方面瞄準存量低效用地,統籌聯動增量和存量空間,并多渠道拓展連片、優質產業用地,建設起一批現代化工業產業園。
另一方面,在建設現代化產業園區時,打造“產業-空間-開發運營”三位一體規劃建設,以產業為基礎,打造生態宜人、環境優美、現代產業集聚、生產生活集中配套、運營服務水平高的“產業社區”,從而吸引優質產業快速落地,持續保障產業與城市發展空間。
2023年,東莞“拓空間”再邁上新階段,為實現產業空間“從零散到集聚”、“從無園到有園”、“從傳統到現代”的全面轉變,已在全市范圍內謀劃了60個現代化產業園區。為加快招引龍頭企業、領跑產業新賽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重點培養“專精特新”企業
營商環境的好壞,是企業和企業家投資時最為看重的部分。2024年,是東莞的“投資年”。而想要吸引優秀企業投資,營商環境是關鍵。
去年以來,東莞已針對營商環境接連出臺多份相關文件,爭創一流營商環境。而東莞此前發布的《關于加快打造與廣深一體化的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更是在營商環境上主動對標廣深。
據悉,未來東莞還將出臺全市政法系統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推動形成主體平等、競爭有序、監管到位、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一方面,東莞將全面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依法查處招投標和政府采購領域違法犯罪活動,發揮信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同時加強企業破產工作協調,優化破產流程,提高破產案件審判效率。
與此同時,智慧法院、數字檢察、“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等建設也將繼續深化,使得科技更好地為政法賦能。
此外,東莞將建涉外法律服務供需平臺,成立“涉外法治研究會”,以法治力量護航東莞對外開放之路。
而在加大招商之外,東莞也加強對本土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
東莞制造業產業鏈齊全、層次豐富、基數龐大,擁有市場主體167萬戶,工業企業22萬戶,規上工業企業超1.4萬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擁有培育優質企業的扎實基礎。
為此,東莞已先后出臺《東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實施方案》《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遴選辦法》《東莞市加快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企業的若干措施》等多項措施,撬動財政資金近3億元,為處于各發展階段的專精特新企業賦能。
具體扶持辦法上,不僅按照“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構建梯度分級培育格局;還建設起“專精特新”產業園區,保障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空間;同時引入資本要素,引導銀行推出“專精特新”企業專項貸款,為企業融資發展、并購、上市等提供資本支持;同時,政府每年安排不超過300萬元經費,專項用于“專精特新”企業培育。
促進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如今,“科技”、“創新”已成為新的時代主題,這對制造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科學城)目前已形成的優勢創新產業集聚,成為推動東莞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能極。

這里不僅形成了以華為公司為龍頭的千億級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且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為代表的特色產業以及以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已經形成產業集群。園區已擁有7家上市企業、2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擁有千億元企業1家,百億元企業7家,50億元企業4家,10億元企業20家,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39.7%,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86.1%。
而且松山湖高新區科創資源集聚。先后建成中國唯一、全球第四臺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力爭今年動工建設。以國家實驗室標準建設的省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投入使用。現有廣東醫科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四所高校;擁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55家,全年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13.4%。

更有東莞市高層次人才在松山湖集聚,現有各類國家級人才84名,其中雙聘及外籍院士21名,省級創新科研團隊28個,博士工作站29家,本科學歷以上人才占比48%。有效發明專利累計11989件,PCT專利申請1640件,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
而未來,聚焦“產業科技”這一關鍵,東莞計劃再通過重大科技項目牽引、科技成果轉化、卓越工程師培養、科技創新體系增效四個方面實施“四大賦能行動”,以加快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不僅組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統籌推進科技成果的落地服務工作,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樣品、再到產品的關鍵環節;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聚焦工業軟件、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新材料4個產業領域組建創新中心,加快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年內計劃引進500名研究生來莞聯合培養;還準備依托現有資源,對創新領域進增效賦能——如依托東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快研究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聚焦工業算法模型,爭取率先在PCBA領域實現突破。
而針對當下制造業普遍面臨的數字化轉型難題,東莞也早有行動。
近年來東莞已相繼認定了松山湖、南城2個市級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松山湖光大We谷、中集智谷、國際金融創新園,南城天安數碼城、南信產業園等5個市級數字產業集聚試點園區。
2023年,東莞數字化轉型成功再上臺階。
為了深化園區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東莞政府計劃進一步出臺軟信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培育、產業招商、空間拓展等方面梯度支持企業發展;不斷完善交通、人才公寓、融資服務、能力培訓、技術咨詢等公共服務資源建設;招引行業優質企業資源,第一批58家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已在園區落地,為數字化轉型供需雙方建立起對接橋梁。
除此之外,東莞利用已有的產業效應,大力打造華為、SAP兩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使得華為、SAP兩大賦能中心2022-2023年運營年度新增服務312家本地制造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6億元,其中生態伙伴合作賦能營收占比超62%,賦能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功能進一步強化。
數據顯示,2023年度,東莞新推動了1216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并新增推動150多家重點企業開展智能工廠(車間)建設。
據悉,接下來,東莞還將以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為契機,以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增強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能力為抓手,打造一批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培育一批優質的數字化服務商,開發集成一批“小快輕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和產品,通過示范帶動、看樣學樣、復制推廣,引導和推動廣大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借力跨境電商,助力企業品牌出海
數字化浪潮下,跨境電商迸發增長新態勢,已成為對外貿易發展新藍海。
而東莞作為全國制造業重要基地,擁有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和豐富的產品資源,在跨境貿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2018年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以來,東莞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從2018年的370.1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907.2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9.64%,穩居全國前列。
據悉,為了讓更多東莞制造企業品牌出海、貨通全球,助力東莞制造“揚帆出海”,東莞市繼續鼓勵傳統制造企業轉型跨境電商,推動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探索跨境電商的新模式、新路徑。
一方面,充分發揮貨源地的優勢,全面對接國內外重點電商平臺。
目前,京東、菜鳥網絡、拼多多“泰穆”等國內重點電商平臺均已先后在東莞建設重點項目。同時,東莞還在積極協調拼多多(泰穆)與港務集團對接,探索于綜保區建設拼多多退貨倉業務,進一步幫助本土產業完善電商服務鏈,擴大效能。
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應用電商平臺拓渠道。
2023年,東莞市深度對接拼多多“泰穆”、希音、亞馬遜、Ebay、阿里速賣通等電商平臺,以“電商促發展”為主題,面向全市企業舉辦了約111場平臺招商會、采購會產銷等電商交流活動,其中,聯合拼多多(TEMU)于12月27日舉辦“TEMU東莞行業對接大會”活動,吸引了近600家企業代表到場參加,新增102家企業登記入駐,助力傳統制造探索出海新路徑,實現轉型升級。
除此之外,東莞市政府也鼓勵電商龍頭企業通過先發優勢,逐步引領帶動更多傳統制造企業應用電商轉型升級。比如,尚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跨境電商銷售額近16億元,從零打造自營品牌30余個,帶動近100家傳統制造企業打開美國線上市場;長河網絡,以自建獨立站形式整合打造北美家具產品分銷平臺,2023年出口額達4億美元,帶動30多家制造企業打開美國家具線上市場。
不止如此,2023年以來,東莞與華為云共同探索建設東莞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示范項目,引導制造業企業應用數字技術建設獨立站。據悉,該項目目前已初步圈定22家企業,其中具備標桿潛力11家、重點培育11家,旨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引導全市傳統制造企業跨境出海、貨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