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 董晗萱
7月31日,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舉行2024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圍繞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金融統計數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優化貿易外匯業務政策舉措、推進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等工作介紹政策落實情況和工作成效。上半年人民幣貸款月均增速11.6%,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的融資達8000億元以上,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向“五篇大文章”領域發放政策性資金643億元……在這份上半年金融答卷上,北京成績斐然。

盤活存量貸款
數據顯示,6月末,北京市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7.9%,上半年月均增速11.6%,新增人民幣貸款3927.1億元。如果從表內外、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多個角度綜合考量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上半年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的融資達8000億元以上,高于去年同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調查統計處處長周丹看來,上半年,北京市金融機構在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盤活存量貸款,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實、效率更高。
從貸款主體看,實體經濟在金融體系中持續獲得穩定資金來源。6月末,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0.4%,上半年新增2763.9億元,是企(事)業單位貸款增長的主要力量;短期貸款新增1042.1億元。個人經營性貸款和除住房外的個人消費貸款分別增加304.9億元、275.7億元。
更具體到重點領域、薄弱環節,6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6%;綠色貸款同比增長17.6%;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7.0%,這些領域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普惠小微有貸戶數為121.3萬戶,比3月末多6.1萬戶。
此外,6月末,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7.4%,上半年累計增加484.8億元。不含房地產業的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6月末同比增長11.1%,上半年新增1438.6億元,占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量的四成以上。
“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地區信貸總量平穩增長,結構持續優化,金融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服務質效不斷提升,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為首都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周丹評價道。
而信貸的優化同樣體現在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下降。6月,北京地區金融機構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3%,同比下降10個基點,比上月下降38個基點,其中,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3%,同比下降13個基點,比上月下降18個基點。
重點發力科技金融
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是北京2024年上半年重點發力的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貨幣信貸管理處處長余劍表示,目前,全市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超萬億元,近五年增速均顯著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信貸覆蓋面已接近60%。上半年,北京共有41家高新技術企業發債融資1590億元,同比增長40.2%,發行科創票據302億元。
科技金融的“北京樣板”,由“四梁八柱”搭建而成。首先是多維度的科技金融政策體系。余劍介紹,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今年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創新發展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兩份文件,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科創金融政策框架。
事實上,北京市對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的監測和評估,在探索科技金融專營化發展路徑、完善差異化管理機制等方面早有探索。而新《意見》的出臺,將進一步引導科技金融專營化發展,培育專注服務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助力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創中心。
人民銀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分行行長毛笑蓉表示,《意見》對金融機構建設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的五個著力點進行了細致的引導,包括切實推進科技信貸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拓展科技金融特色產品和服務、不斷完善科技金融人才管理制度等。
除了政策體系的構建,科技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貨幣政策工具注入動力。而“因地制宜”是北京打造地方貨幣政策工具運用體系的理念核心。其中,“京創融”“京創通”“京制通”等再貸款再貼現工具累計投放超1100億元,支持科技創新、高端制造領域;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在京落地。
《意見》中同樣提出三部門將從五個方面加強對科技金融專營組織機構的支持,其中就包括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支持地方法人銀行依托再貸款政策創新推出科技信貸專項產品,并在本行的專營組織機構設立綠色申請通道,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對于符合條件的科技信貸業務給予100%額度支持。”
此外,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創新多元化科技金融產品體系,引導銀行推出100多款科技信貸特色產品。搭建“科創金融產品超市”等科技金融支撐服務平臺,有效促進銀企對接;打造“中關村科技金融大講堂”“融匯中關村”品牌,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
放眼“五篇大文章”的整體工作,余劍表示,上半年,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向“五篇大文章”領域發放政策性資金643億元,占地區央行政策性資金總額的四分之三,撬動相關領域貸款增速持續高于一般貸款。
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一攬子政策”
北京一直是外匯管理改革的先行先試地區。發布會上,豐富的外匯便利化舉措吸引了廣泛關注。
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免予登記,借用外債、境外上市外匯登記由銀行直接辦理……這樣的利好源于2024年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市分局發布的《北京地區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實施細則》(以下簡稱“試點政策”)。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資本項目管理處處長段爽麗表示,從企業層面看,試點政策進一步優化管理流程,簡化操作環節,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便利市場經營主體合規辦理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業務。
一方面,試點政策進一步便利了經常項目外匯資金收付,支持銀行優化新型國際貿易結算,擴大貿易收支軋差凈額結算范圍,免除貨物貿易超期限等特殊退匯業務事前登記,優化服務貿易項下代墊或分攤業務管理。截至6月末,北京地區25家審慎合規銀行為344家優質企業累計辦理便利化業務28309筆、金額超445億美元,在節省優質企業“腳底成本”的同時,有效提升了經常項目外匯資金結算效率。
另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使用外匯資本金在境內進行股權投資時,注冊在北京地區的被投資企業或股權出讓機構無需辦理接收境內再投資登記。截至6月末,已有超過50家企業使用該項政策,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意愿上升。
“包括再投資免登記在內的一系列便利化措施讓復雜的資本項目外匯業務流程變得簡單易懂,切實提高了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的境內使用效率,提升了境外投資者來華投資興業的信心。”某科技公司如是說道。
此外,試點政策實施后,符合條件的北京地區企業可直接在北京轄內銀行申請辦理借用外債、境外上市外匯登記,無需在外匯局辦理。在登記完成后可接續在銀行辦理賬戶開立、資金入賬等業務。如此一來,打通了銀行授信、企業外債簽約登記、開戶、入賬、提款全環節服務流程,銀行可實時跟蹤市場價格變化,合理安排借款主體外債借用時間周期,提高企業資金收付效率。截至6月末,超50家企業享受政策便利,融入資金超20億美元。
同時試點政策還提出,融資租賃子公司在自身外債額度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母公司尚未使用的外債額度借用外債。段爽麗指出,實施前,融資租賃特殊目的公司(SPV)因注冊資本低,可借外債額度小,難以購買大型租賃物,試點政策便利此類經營主體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拓寬融資渠道,享受政策紅利,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除試點政策外,外匯局推出的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一攬子政策”為企業帶來了充分的便利。例如,將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政策試點主體擴大至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借用外債額度統一為1000萬美元,進一步拓寬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處于發展初期的輕資產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放寬境外直接投資前期費用規模限制,僅保留不超過擬投資總額15%的比例要求,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取消外債賬戶異地開立核準,統一本外幣管理模式,便利特殊經營企業外債資金異地使用。
“下一步,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和外匯局北京市分局將積極推動落實跨境貿易和投融資高水平開放相關政策,強化政策傳導,使更多主體享受更高水平開放的政策紅利。”段爽麗強調。